高考历史题题库(做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

一、做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

历史大题中,对于归纳材料式的答题,一定要有语言的概括性,史实的精确性,高考就要来临了,我在此整理了做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目录▼▼

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

高中历史事件记忆小技巧

高考历史怎么提分

●做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

首先列出题目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41题第一问,实际上有两个小问:种植特点和种植作用。

我们来根据标准答案来对答题要求来进行一个探究。

根据“猿题库”软件和百度题库软件及学霸等软件上提供的答案,41题第一小题标准答案有如下特点:

(1)我国人民最早种植、驯化。

(2)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种植范围广。

(3)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4)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政府的推动。

作用:

(1)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2)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根据41题第一小题的标准答案,首先学生在做“特点”这一小问时要从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大豆的记载”这一句中提炼和概括整理出答案所写的“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这一层的关键信息。

然后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大豆种植主要在黄河流域和唐宋时期相关文献记载的江南岭南地区的推广种植”这一段话中提炼和概括出答案所给的“种植范围从中原到南方,种植范围广”这一信息。

继而从“《齐民要术》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总结……到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推广到”这一段话中提炼和概括出“中国古代大豆种植受到相关农业书籍的经验总结和政府的号召推动。”

从“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大豆制品都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这一句可提炼和概括出另一条答案“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学生在做“作用”这一小问时,也要首先从“送到南方救灾、备荒”等相关材料中提取出大豆在中国古代是作为“备荒和救灾用品”而发挥作用的,继而从“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大豆制品……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这第一段材料的最后部分提炼和概括出答案所要求的“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更合理。”

材料所给的信息是充裕的,关键是要学会提炼概括和联想。这里面,当你看到材料中说到“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就有大豆的记载”时,马上要能提炼和概括出:中国是最早种植和驯化大豆的国家,概括出之后还能要从脑中联想出相关史实论证:

比如“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还有“五谷”中的菽就是大豆,这两条相关知识来佐证材料。还有要从一般特征中归纳整体特征。

比如材料中提到“《齐民要术》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总结……到朝廷……推广”,这里要知道,《齐民要术》这本书只是一部相关农业的代表,因为我国古代的但凡是科学性著述,基本上都是对于当时和前代相关领域的总结,《齐民要术》这本书出现在题目材料中,其实是想说明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相关农业典籍对于材料中大豆种植的推动。还有,看到材料中的“救灾”,要的明白在中国古代社会,大豆是可以作为救灾备荒物品而大面积推广的。

另外,要注意问题中的主语和宾语都分别是谁,比如41题第一问的第二小问,问作用,这时候你得要知道:这里面有一个时间限定——中国古代,主语是大豆种植,宾语则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有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所以它这一小问完整的问题应该是“在中国古代,大豆种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的作用。”还有要注意答案与答案之间的一个相关逻辑性,人家标准答案里面是先指明了“大豆以及相关豆制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然后才说明“是重要的备荒物资”,这里面是有一定的逻辑的,假设一个食物你连吃都不吃,你怎么指望储藏起来当救济粮,你怎么不储蓄干草给人吃呢?这就是:答案与答案之间的一个相关逻辑性,其实就是应该有的一个答案的先后顺序。

我们再看41题第二问,标准答案为:

(1)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2)大豆是一种优良的作物,适宜种植。

(3)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首先,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作物能被引入美洲,肯定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之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物种流动,不要光记着从美洲来的草泥马,番茄、苞米棒子(玉米)、辣椒、烟草、梅毒,也要记着旧大陆也能把咱们这边独有的物种带到美洲,比如“流感”、“天花”、马匹、战犬,还有各人种以及他们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作物。

还有材料最后说道:“美洲的农田和中国的餐桌发生联系”,这明显的就是用世界市场还有全球化的相关知识来回答,我们知道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彻底形成,但是不管是新航路开辟还是现代全球化浪潮,我们都可以用一个世界市场的历史语言来予以回答,所以标准答案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像这第一条的回答,就需要进行一个知识性的联想。大豆能从旧大陆的古老东方出发在陌生的新大陆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除了人类对于它的引入和种植也与其自身的容易养活的特性相关,容易养活,如果用专业术语就是答案中“大豆是一种优良的作物,适宜种植。”这个答案用的也是推理法,不好活根本不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第三条答案基本是出于对于材料的总结,是对材料中提到的“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做饲料和绿肥”,他表述的意思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豆在北美做饲料和绿肥,随后材料中提到“19世纪60年代……做啥啥啥”,“19世纪末……做啥啥啥”一直到1954年,大豆在美国做啥啥啥,时间跨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别的不说,至少是科技在进步吧,所以第三条说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总结:历史大题中,对于归纳材料式的答题,一定要有语言的概括性,史实的精确性,知识的发散性和联想性,还有段落性和分条性,如若不然,学生的答题是偏离高考要求的,当然,段落性和分条性好解决,这基本属于格式问题,不像前面的问题,属于思维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长期的训练和持续的要求。

各位考生要切记:高考是有相应的答题要求的,切不可将自己平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养成的不符合高考的答题要求带入高考答题中,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从现在起,树立符合高考要求的解答历史大题的相关思维和模式,时间还来得及。

>>>

●高中历史事件记忆小技巧

高中如果你想要学好历史,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学习历史并不是你死记硬背就可以学会的,他需要我们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并且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才可以把历史学习好。学习历史有很多知识也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并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学会的。

学习历史的时候,你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笔记、然后对于老师已经讲了的知识你要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比如说学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了解,然后把我们要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们的记忆。

平时我们也可以多阅读一些课外书,做到理解记忆。有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全部,所以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长我们的见识,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课文。

其实学习高中历史还是需要我们来记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断地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还可以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我们就可以马上想起他是有什么历史知识有什么背景。

我们也可以针对历史问题里面会出现的一些比较多的问题,做一个合理的整理,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哦哦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整理出来,这样会更好的方便我们去消化去学习和记忆。

>>>

●高考历史怎么提分

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你在答大题时就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

>>>

做高考历史题提炼概括资料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大纲题型解题技巧介绍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套路总结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高分技巧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思路

var _hmt= _hmt|| [];(function(){ var hm=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var 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xss_clean].insertBefore(hm, s);})();

二、历年高考题中的对联题

历年高考题中的对联题

对联作为一种高考题型,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时年的清华大学入学试卷中,陈寅恪先生命了这样一副上联:孙行者

当时的考生周祖谟巧对了“胡适之”,也有对“祖冲之”的,至今作为美谈。

在2004年的全国及有关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不同程度地设定了一道对联考查题,被视为是一大亮点。因为它替代了句子仿写、句式变换、句序排列等题型,同时也视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脉搏和精神。

这节课我主要谈以下三个个问题:

一.是历年高考中有关对联的题型;

二.是对联的特点与撰写;

三.是有关老师和专家对高考对联题型的预测。

历年高考对联题

1987年: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1991年:阅读下面三副对联,回答13——14题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贱皮厚腹中空

3、座上日月照珠玑

堂前黼黻焕烟霞

13、上面三副对联都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请你依次写出这三篇课文的作者。

14.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事;

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

②用来讽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

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关心政治的传统;

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

③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

1992年: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

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2004年高考:

全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卷对联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广西卷: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广东题: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对联的概念与特点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这两串文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其中上联又叫出句,下联又叫对句。上下两句对称,是对联的主要特点,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对词性必须相同。

词性相同,即上下联除了片语结构、句式要相同外,词性也应该一致。准确的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所谓”实对实,虚对虚”,这便是属对原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春”对“秋”,名词;“种”对“收”,动词;“一粒”对“万颗”,数量词;“粟”对“子”,名词。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目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手

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乃采花人

(2)对仗工整: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络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是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二是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是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两种。

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用严式对偶,只是不是很严格,但作为高考考题,为了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一般还是强呼叫严式对偶。即强调“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很重要的一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对‘平仄’不做要求)”。

(3)平仄合律:所谓平仄,除平声外(一声)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调符号”即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对联中的平仄要求:

一是上联尾字必须为仄声,下联尾字必须为平声——仄起平收。如“朗月”对“清风”。

半醉半醒过半夜三更三点到三河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二是联中每一个词或处于奇位上的字可不必绝对——即古人所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世事洞明皆学问(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情练达即文章(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4)巧用典故:如下列的这副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赠***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蒲松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别格:亦即对联的另一种构成方式,也可以说是做对联的另一种技巧。有以下八种:

一是嵌字如:亚洲广结英雄会运动常开友谊花

二是嵌数即嵌入者皆为表树目的字。如:诸葛武侯庙联云: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三是嵌名亦即嵌入各种名词,如人名、兽名、鸟名、花名、果名、树名药命、地名,等等,如: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

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

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

此联巧妙地精选出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又称灰蝉)、一见喜(穿心莲)、淮山、牵牛子、国老(甘草)、使君子、千年健十味中药名,用“迎”、“送”两字串联起来,对仗工整,颇为得体。

四是拆字即将汉字形体拆开,或分或合而成联。如: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五是叠字同字再用,或且三用四用,即为叠字。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六是谐音如:

二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鲁肃、樊哙、狄青、萧何何、偶、幸、媒)

七是回文联就是回环往复,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八集句联集句,就是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诗文按照一定的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形成很好的对联。如: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6)内容要相关

内容相关即是上下两句意义要相近或相反,相互合作,彼此联络,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

如相近的有:

勤劳门第春常在节俭人家庆有余

内容相近却不能内容相同、重复,否则便犯了”合掌”之忌。如:

国中无双府地海内第一名城

内容相反的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间少有蠢才子天下难得好先生

三、对联的分类

1、春联:在元旦、春节时贴上的对联。如大地春回增绿化人间福到展红图

2、楹联: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上刻琢的对联:

3、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上选用或撰写的对联

4、挽联:评价先人生平业绩,抒发后人怀念之情的对联。

5、寿联:祝福长辈寿辰的对联。

6、赠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2005年高考对联题型

一、填空式:将对联与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如

1、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挽联所写物件是(),我们在中学所学课文中选自对联中作品集的有哪些,并分别表明作品集。

2、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请你写出对联中作品中的名句。

二、补拟式: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拟补另一联,2004年高考试卷上的对联试题就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二是根据题目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如:

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能超过30个字。

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

李格非先生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中“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中“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他略加增删,整合一副佳联,其上联是:

居无求安食求饱

请你写出下联:富不润身德润屋

三、调整式: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知识点结合起来。如:江西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句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合出的上联进行适当调整。

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

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

杭州西湖于谦祠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予出的上联加以调整。

上联: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下联(已被打乱):

岳家父子同,两朝少保冤,夕阳亭里,风波两地心伤

四、情景式:这种题型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

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如:

教师节到了,沐浴著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你以元宵节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五、话题式这种题型只提供一个话题,其它方面都不加限制。如:

请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自勉联:

六、改写式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我们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改写时可采用“增(增加词语)”“删(删除词语)”“调(调换词语位置)”“换(更换词语)”“留(留住关键词)”等方法。

例如,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18历届高考题中的对联

奉上:

1、抡才供国用,亮翅待雄飞。

2、才思奔笔底,创意蕴心中。

3、天意怜汗水,胜利酬勤人。

4、墨犁耕心田,笔斧拓神境。

5、历经数载苦读,只为一朝腾飞。

6、受技乘风开凤羽,挥毫对策到云衢。

7、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8、十年苦读扬起未来风帆,两天高考谱写人生华章。

9、博闻强志,勤奋创新,成就心中学问;

精思妙语,严格求实,撰写天下文章。

10、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11、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12、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获益;

一卷摊开,神驰笔畅,堂堂游刃有余。

13、逢盛世郡园朴实沧海横流尽本色,

迎国考书生沉毅妙笔生花皆文章。

14、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15、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

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16、十载寒窗,勤学苦练,何人健步登金榜;

满腔热血,万丈豪情,我辈英才夺桂冠

17、数载寒窗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喜看今朝结硕果,

几度春秋无限憧憬无限希冀期盼明天成大器。

18、十年磨剑白刃生寒涔汗泪,今昔纵毫冰心着意写春秋。

19、书山比豪气,看咱学子登顶折桂。

学海竞风流,瞧我飞舟劈浪夺魁。

20、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须苦战。

21、苦读三年磨砺以须胸中常怀大世界,

鏖战即日沉着而对笔下自有好文章。

22、十年木百年人乐育栋梁拔地起,

千里浪万里波喜看鲲鹏展翅飞。

23、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24、感亲恩实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弃,

报师情火热六月蟾宫折桂志在必得。

25、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时有所亏。

26、各界精英大展巨集图夺英魁,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27、三年寒窗仅在此一搏,九经沙场望凯旋而归。

28、韶年逢国考,学尚实真心须静;盛世选英才,品兼诚毅气自华。

29、考场竞风流,笔落千钧成大器;书山攀绝顶,胸藏万卷步青云。

30、霸气盈胸,高山尖尖我为峰;豪情壮志,乾坤朗朗吾称雄。

31、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32、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33、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34、承巴蜀传统陶养人文情韵育满园桃李成大器,

倚王者宝地铸就鲲鹏气概看万千学子步青云。

35、承历史底蕴,究天人际理,欲上苍穹揽星去;

怀瑾瑜憧憬,展卷帙才华,即从蟾宫摘桂回。

36、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37、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38、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报频传,

灯下学子沤心沥血想的是金榜题名。

39、再接再厉营造新境个个争取金榜题名,

愈战愈勇重新整理高度人人定会大鹏展翅。

40、千帆竞发几经风雨乘风破浪辉煌终点已不远,

万马奔腾一路凯歌披荆斩棘巅峰时刻在眼前。

41、学海泛舟五千年,华夏英才书奇志;

蟾宫折桂三十载,潇湘学子写华章。

42、晨钟轻敲,高考开始,奋笔疾书写未来;

暮鼓重锤,辉煌不远,努力拼搏创人生。

历年高考题

:zgxzw./gaokaoshiti/

在大框下面,有连结,是前几年的高考题

全带答案

求历史历年高考题~~

你去买曲一线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吧,这个是分类的。或者南方出版社的《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还有天利的《五年高考试题分类》,不过这本是天利这两年才出来的,比较少见,没有前面那两种知名度高,但也很可靠。

安徽历年高考题

历年高考题库大全(word版)地址如下::agdszw.blog.163./blog/static/81697413201011531118624/

山东历年高考题

要几年的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谁那有历年高考题?

《十年高考》专注历年高考题,注重把握高考方向

历年高考题(理科生)

个人觉得没这个必要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就可以了各个省份的题的难度.偏重有很大差距如果真的想做老师都会有可以借来影印

以前的高考题都是全国卷最近5年各个省份才开始自主命题不使用全国卷

建议多听听老师的建议

求2003年各省高考题和上海历年高考题下载...

用百度搜就找到了!

宁夏文科历年高考题

给你个网址,可以下载所有的高考试题,网址以讯息的方式发给你(这里提交太慢),看后满意请采纳。

三、求关于历史必修二的高考题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Ⅱ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A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C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D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B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C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A

(2011年四川省文综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D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图8

(2011年浙江省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B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1年重庆市文综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C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D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C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