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历史特别题库(高考数学题目难,曹海涛成众矢之的,此次的难度有突破历史吗)

一、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答该题分两步。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而法国人同一时期“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果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即为正确答案。

二、高职高考和高考的难度一样吗

高职高考和高考的难度一样吗?

广东高职高考考的文化科目科目是语文,数学跟英语。文化科只考语数英三科,另外还需要加一门职业技能证书。那么就文化科而言到底难不难呢?

语文、数学跟英语三个科目卷面分各150分,三科总分是450分。我们以2020年为例(2019年12月底考试),2020年的广东高职高考全广东省400分以上的有4个人,395~399的有5个人。从分数上看,2020年的分数要比2019年的分数要稍微高一些。这也印证了很多人都说2020年的试题要比2019年的稍微简单一些这个说法。大家看到这个分数会觉得高分确实很高,如果自己的基础稍微比较薄弱,那么能考得到这么高的分数吗?

好师教育高职高考辅导中心的老师提醒大家,广东高职高考比较好的学校,录取分数大概在260分到300分之间,也就是每个科目大致要考90分到100分的分数。由于卷面分是150分,如果折合成100分制,那每个科目要大概60到70分。尽管分数并不高,但考虑到中专生本身的文化课基础篇薄弱,所以要考到这个分数,还是不容易的。前提,还是要进入全面系统的复习,特别是重点要去攻克数学这一个科目。

很多同学都会问好师教育高职高考辅导中心的老师,为什么要重点去关注数学?是因为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的考试当中,数学是每一年对于考高职高考的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科目,同时也是分数最低的科目。主要原因是,很多考生初中的数学的基础并不是特别好,导致去理解高职高考要求的数学内容时,非常吃力。

三、高考数学题目难,曹海涛成众矢之的,此次的难度有突破历史吗

高考数学题目难,曹海涛成众矢之的,此次的难度有突破历史吗?这张卷子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恶心的问题!!!首先,这张试卷没有特别难的题,包括压轴的导数题,并不是很难,比去年感觉简单,而选填的压轴也不是说难的没有思路,单拧某个题目出来,都不是地狱难度。但是,它恶心,它把恶心麻烦的题目放在一张试卷上,就注定的这张试卷做起来不轻松。比如第四题的水库,第七题的比较大小,大题数列、三角都不常规,圆锥曲线第一问比往年复杂。。。。。。

反正如果这张卷子如果选填花的时间久了,大题前两个又不常规,思考很久又没思路,就很容易心态爆炸,而且大部分同学选填不能很快搞完,估计花了点时间,最后压轴的解析几何和导数虽然不难,但也没有心态和时间去做完了,尤其是在高考考场的环境下。综上,个人感觉这张试卷出题水平极高,在没有超纲、超难度题目的情况下出的很有难度,并且题目创新度很高,但是考虑到考场同学的临场心态,这张试卷还是有点残忍。。。

补充一下,其实新高考一卷去年的数列和三角函数也没那么常规,题目也比较创新,最后两个题还没有很轻松,但选填简单无比,所以大家基本上是很平稳的做完试卷,没有太多心态上的波动。以后的高考可能都会有变数,让常规题型变得不常规,此时,心态和临场应变能力尤为关键,如果平常的每次联考、模考,都能够有这样的高质量试卷,而非找超难的压轴题,或许是一种更好的训练方式。总体来看每一个环节操作性都比较强,但是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每一个环节都能卡死学生。

四、距高考还有50天,历史总打40分,还有救吗,该如何创造奇迹呢,

有救啊,完全有,我高中的时候历史经常拿班级或是年段第一,这里介绍一点方法给你。

首先剩下50天,要你去重新看书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时间。所以你要做的应该就是把你们老师给你们发的提纲,要点性的东西反复看,反复背,你要制定计划,每天背5、6个知识点,这样每天的量才不会大,但是每周都要把之前背的再重新一起背一遍,这样才能做到不忘记。

背的同时也是有方法的你可以用联想记忆的办法,配合历史的时间来背,有先后顺序地背按照逻辑来背,每个要点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关联例如民国建立是推动民主化的里程碑你就联想为什么建立会是里程碑因为民国是民主的以前大清朝没有的就按照这个思路背

最后你要做的就是再多做题目,多看些题目,不要只死记硬背答案,而是错的要看其背后的知识点,那些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考个好成绩!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