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题库?数学用十年高考还是五三好

一、有没有好的化学奥赛辅导书最好不要光是题,有教程的

浙大的AB级、金版奥赛教程都很好,还可以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奥赛赛全程对接》,也还可以。还有人推荐山西出版社的《点击金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解题方法大全》,这本没看过,应该不会错吧。最好还是看大学课本啦,最基础的《普通化学原理》,有机可以看邢其毅的《基础有机化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看一些关于物化、分析等等比较高深的东西。

常规/高考类:

《高中化学重难点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后雄老师主编);历年高考试题汇编(任何一种,最好有详细解析的,比如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中化学读本》(很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甲种本化学教材,最近有更新版本);《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施华、盛焕华主编)南师大化科院创办的《化学教与学》每年的十套高考模拟题题型新颖质量比较高,可作为江苏预赛的模拟卷,不少5月份预赛原题就出自本套模拟题。

初赛类:

比较经典的有《化学高考到竞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安主编,比较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初级本》(江苏教育出版社,段康宁主编);《高中化学竞赛初赛辅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安、苏建祥主编);《高中化学竞赛热点专题》(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肖鹏飞、苏建祥、周泽宇主编,版本比较老,但编排体系不错);最新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评析·高中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宏佳主编,以历年真题详细解析为主,可作为课外指导);《最新竞赛试题选编及解析高中化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化学竞赛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本,王祖浩、邓立新、施华等人编写,适合同步复习),还有一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奥林匹克竞赛同步教材·高中化学》(分高一、高二和综合卷,综合卷由严先生、吴先生、曹先生等参加编写,绝对经典),还有浙江大学出版社《高中化学培优教程》AB教程、《金牌教程·高一/二化学》(邓立新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省化学夏令营使用的讲义是马宏佳主编的《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标准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简明扼要,但由于不同教授编写不同章节,参差不齐;春雨出版的《冲刺金牌·高中化学奥赛辅导》(任学宝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冲刺金牌·高中化学奥赛解题指导》(孙夕礼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赛前集训·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施华编著,体现他的竞赛培训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新颖的包括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林肃浩主编的竞赛系列《高中化学竞赛实战演练》(高一、高二)、《高中化学竞赛解题方法》、《冲刺高中化学竞赛(省级预赛)》、《冲刺高中化学竞赛(省级赛区)》、《高中化学竞赛解题方法》、《决战四月: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教程(通向金牌之路)》《金版奥赛化学教程》(高一、高二、·综合)都是近年来体系、选题新颖的竞赛资料,足见浙江省对化学竞赛的重视,端木非常推荐。南京教研室刘江田老师2010年5月份主编的《高中化学竞赛全解题库》(南京大学出版社)选择了近年来省级赛区真题和各地新颖的预赛题,解析详细,适合缺少老师指导的同学参考。

决赛类:

比较经典的有《高中化学奥林匹克高级本》(江苏教育出版社,段康宁主编,完全按照大学的思路);《金牌之路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以及配套解题指导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安主编);《高中化学竞赛决赛辅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安、苏建祥主编);《历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分析》(学苑出版社);《最新国际国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化解题题典》(吉林教育出版社),还有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浙江大学出版社《高中化学培优教程》“专题讲座”,《高中化学奥赛一本通》和《高中化学奥赛实用题典》(南京大学丁漪主编,南京大学多位教授参加编写),

我比较推荐的有《华罗庚学校化学读本,高1~高3》(春雨组织编写的,南京大学化学院多名教授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金牌教程·高三化学》(施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高中化学奥赛培训教程》(袁永明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四川大学教授负责编写)《高中化学竞赛高级教程》(胡列扬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都是最近几年比较新颖、体系完备的参考书籍

综合科普类:

《化学实验的启示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严宣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奥林匹克化学》(吴国庆、李克安、严宣申、段连运、程铁明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学化学竞赛导引——从高考到奥林匹克竞赛》(钮泽富、因尧、因红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上三本主编都是国家化学奥赛命题组负责人、著名大学教授,书中对竞赛训练的科学思维讲述很好,体现他们命题思想),《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中学化学疑难浅析》(周志华著,科学普及出版社,周老师是我大老板,以前在南师大主讲结构化学,研究功能材料,同时也是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他的这本书结合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物质聚集状态对宏观性质的影响,深入浅出阐明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非常适合竞赛辅导)、《和中学生谈化学》(金松寿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本小册子的亮点也在于结构这条主线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罗渝然;郭庆祥;俞书勤;张先满著)作为中科大校友文库出版著作之一,引起了端木我的重视,虽然作为名家学术著作,但是体现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很实用,尤其第5章“化学键能变化的某些规规律及其应用”谈到了有机化合物中的C-X键,取代基效应,大共轭体系与视觉化学,簇合物,生化过程的理解,抗氧化剂设计,催化剂选择,大气尘埃预测,寻找石油,引发聚合,纳米材料,高能材料,储氢材料,燃料电池等话题,非常值得竞赛选手一读。

期刊杂志类: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一般每期都有专门栏目刊登点评奥赛试题或者竞赛培训经验的文章,值得教练员学习;而每期上关于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的科普论文值得选手关注,拓宽视野,偶尔有相关素材出现在试题中。中国化学会的会员期刊《化学通讯》常常汇集世界各地科技热点,在教练员和选手没有能力大量搜寻或阅读SCI期刊文献时,可借助该刊的简要介绍针对性地挖掘9月份命题素材。另外《化学通报》、《化学进展》、《化学世界》等国内中文核心权威期刊常常作为竞赛模拟的命题——当年端木和胡波的命题团队就从中摄取不少素材,至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国内专业期刊学术性太强,不适合中学师生阅读。

大学教材类: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94年,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编写,无机化学的经典教材。很多人极崇拜的无机教材,的确很适合竞赛。竞赛需要的元素知识大部分都在其中,编排思路也不错,但错误较多,看的时候需要慎重。)、《普通化学原理》3ed.(北京大学出版社,华彤文、杨骏英等主编,相当基础适合做启蒙教材)、《普通无机化学》2ed(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宣申王长富主编,按照严老的竞赛思路编写)、《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三所师范大学编写,吴国庆主编,由于是吴老主编所以非常适合竞赛,但是有不少错误)、《大学化学》(上下册含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傅献彩编写);《高等无机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淑薇、金安定、吴勇编写,不少体系适合竞赛命题素材,其中吴勇副教授是我当年无机化学老师,是江苏省化学竞赛领导阶层之一)、《无机化学》(安徽省总教练张祖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网络上流传该教材的配套习题及解答,充分体现与化学竞赛联系!该书深入浅出,讲解细致,端木阅读后极其推荐)《化学原理选讲》(严宣申,南方出版社,2001)严先生的教学精华,很罕见的一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严先生的竞赛讲义,他的北京竞赛辅导讲座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他讲述的几乎所有内容,端木有幸读过这本书,不少内容与他的另一本著作《热力学函数等电子原理的应用》雷同。对于化学师生都是很好的帮助”《大学普通化学》(傅鹰,人教社,1981)院士的书,其下册可以算是我看过的最经典的元素教材了。语言相当风趣,讲述知识的同时也讲述科研方法、思想,而且适时地介绍做人的道理。全书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对主要元素的介绍很到位,而且有一些独到的东西,看过之后大部分元素知识就不会再忘了。美中不足的就是这本书年代久远(成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些知识限于当时的水平,与现在的结论相悖,所以比较适合复习元素的时候看。)项斯芬姚光庆的《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非常有参考价值,许多课后习题就是竞赛题原题!

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3ed(考研必备,不必多说,高等教育出版社,邢其毅,周政,裴伟伟,徐瑞秋编写);《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胡宏纹主编);《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与解题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应于邢其毅的书);《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王积涛等编写);《有机化学》(尹冬冬主编,三所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复习指南》(黄乃聚,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很老的一本题,对有机化学知识有较系统的整理,但难度较大,适合于冬令营前提高用,我当年考研究生复习时候,南师大杨锦飞老师就依据此书开展系统复习,一时传为经典。《有机化学》(R.T.莫里森,R.N.博伊德,复旦大学译,第一版,科学,1980)国外的经典教材,为很多人推崇。思路与邢大本不大相同,全书一直是在问题中前进,视角很独到。各章均有对本章反应的汇总,系统性非常强。难度与初赛相当,很值得看一看。

(说明,由于我不是做有机方向,也没有教过竞赛有机,所以不是太熟悉)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编写,市面上有配套习题解析和学习指导)以及师范大学编写的同名教材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定量分析习题精解》(武汉大学,第二版,科学,2004)题目很经典,解答很详尽,书中有些思想也很好,是很好的分析习题。竞赛题中分析比重不大,看好上面的几本书任何之一足以!!

结构化学:《结构化学基础》4ed.习题解答4ed.(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公度段连运,内容与时俱进,切合化学前沿,包括超分子化学、五重键等);《结构与物性》3ed.(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公度主编,比较浅显,但注重结构与性质的联系);《物质结构(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徐光宪、王祥云(北京大学));《结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物质结构学习指导》(倪行高剑南主编,科学出版社,主要面向化学师范生编写,所以体现与中学化学的联系)《高等无机结构化学》(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结构化学的权威专著,在晶体方面讲述极到位,个人十分推崇。《高等无机结构化学》(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第二版,北大,2006)比第一版多了近二百页,元素部分增加很多。前面对于势箱的讲述非常好,在元素周期系上也有不错的综述,尤其是对相对论效应的介绍,很值得研究。新增的计算化学一章中介绍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拿来当结论记。书中出现的晶胞大都是很经典的晶胞,出现在竞赛题中的概率很大。氢一章中对于氢键的介绍相当深入,应当详细研究。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内容在无机化学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而大三学生才学习的物化专业内容主要为了应付冬令营和ICHO,一般省级赛区选手无须过问。端木在执教三届物理化学之后,推荐如下比较经典的教材,包括:《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南大傅献彩,现在最新已经第五版了)以及配套解题指导书、《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大高盘良、韩德刚、高执棣,比较难但是思路很新)、《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山东大学印永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对于前面两本比较浅,简明是它的特色)、《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及配套解题指导(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南京大学沈文霞为非化学专业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体系同前面南大经典教材,但精简篇幅避免烦琐的公式推导,每章提纲挈领的提出核心内容,很适合中学生竞赛)。至于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材都比较经典,但针对工科的体系不适合竞赛选手。最近端木淘得一书《物理化学习题集》(南京大学物化原班人马编写,侯文华姚天扬等)特色在于大部分题目都取材于实际科研工作,并附有原始文献,因此,这类题目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了解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都会有一定帮助。

模拟试题类

随着中学综合学科网的淡出,随着胡波与我组成的模拟题团队退出,“我爱奥赛网”成为目前网络上几乎是唯一主攻化学竞赛模拟题命题的机构。与《赛前集训》配套的《高中化学竞赛考前训练》(施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不少原创题。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模拟训练试卷精选》、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培优教程·全真模拟卷、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模拟卷出过,固然有陈题,但是总体还是有不少新题!春雨出过的几种竞赛题大多抄袭各省初赛和胡波老师以前的题目,不值得买!

二、数学用十年高考还是五三好

选择教辅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的需求。除非是买一模二模,一般需要考虑题目难度、题量、答案的详细程度和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排版等等。做整套的卷子练习时间掌控度,增加熟悉感,减少考试的紧张

这两本书就整体内容而言,五三就是专题复习,十年高考除了此以外还有去年的高考卷。如果正好想要做去年的卷子,又不在意书厚写考卷像在写练习册的话,十年高考会比较好。

想要找一些新思路或者判断试题方向的话,通常看一两页题目就可以发现。一般10%或者一下的错误率是比较合适作为平时练习的(如果是进阶练习,攻克最后几题的话100%可能都是很正常的,那样的题最重要的是学习解题思路,争取下一次同类型不错即可)

就题量而言,十年高考肯定更多(个人感受)。首先在心里做好打算,每天最多花多久做题。然后通过试题难度,大致估算一下每周做六天的话要做多久,如果超过心理接受范围不建议购买。

关于答案。通常越详细越好(一题多解更好),至少你初看有些疑问的题目大多有解析,不过如果不是暑假自学其实问题不大。错误多少有点,一般如果就挑书的过程中被发现错解的话,如果执意挑选要做好心理准备。

有的教辅每一章前面会有课堂笔记一样的知识梳理,买书的时候翻翻就可以看完,所以不妨看完再做决定。

三、高一,化学不是很好.高一化学学习中必用的知识点.

专题一基本概念

1.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

【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2.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3.离子反应:该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一是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来看,除考查中学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典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外,越来越注重有关知识迁移应用的考查即信息给予题。二是判断离子反程式的正误。三是离子共存题,离子共存的条件是:在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在分析判断过程中,除要熟悉常见离子不能共存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限制条件,多种离子间的相互影响。

4.能源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复习时要理解燃烧热、中国和热、反应热到呢个概念,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与电化学、化学平衡的联系与拓展,牢牢抓住盖斯定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点击】

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3.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5.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高

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核心要点突破】

一、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间的关系

1.物质的组成、分类

点拨:

(1)判断是否为纯净物的标准:

a.有固定组成:如Fe3O4。由同种分子组成的是纯净物。

易错点: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混合为混合物;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16O2和16O3混合为混合物。

b..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无固定熔点,为混合物。

c.结晶水合物都是纯净物。

(2)混合物:高分子都是混合物;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常见无机混合物按主族顺序应记住:

ⅠA碱石灰(NaOH+CaO)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

ⅡA大理石(主要CaCO3),萤石(主要CaF2),电石(主要CaC2),水垢(CaCO3+Mg(OH)2)

ⅢA铝热剂(Al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

ⅣA玻璃,水泥,陶瓷,泡花碱(水玻璃,即硅酸钠的水溶液),黑火药

ⅤA普钙(CaSO4+Ca(H2PO4)2,即过磷酸钙),王水(体积比(浓HCl:浓HNO3)=3:1)

VII A漂白粉

Ⅷ生铁

六气:水煤气(CO+H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高炉煤气(CO、CO2、N2),焦炉气(H2+CH4),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

有机物:福尔马林,油脂,煤,石油,煤焦油,煤油,汽油,凡士林等

(3)氢化物:非金属氢化物即常提的气态氢化物(包括水),都是分子晶体;而金属氢化物常见的有氢化钠、氢化钙等,都是离子晶体。

(4)四同关系比较

2.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点拨:

从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以看出

(1)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的关系

①从纵的方面可以看出单质到盐的转变关系。

②从横的方面可以看出金属跟非金属、碱跟酸等的变化关系。

(2)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例如,可以看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是酸能跟碱性氧化物、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谁;能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能跟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等。因此在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是,可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典题训练1】(2010•山东高考•T9•4分)和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B.与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与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L和1.12L均含0.1个氧原子

【命题意图】考查“四同”的概念辨析、对化学变化本质及气体摩尔体积的深度理解。

【思路点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原子之间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则属于化学变化。气体摩尔体积是针对任何不同的气体分子,与气体粒子本身大小无关。

【规范解答】选D。

A项, 2和 2属于同一种单质,故A错:B项,两种氧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也相等,故B错;16O、18O之间的转化,是原子核之间的变化,属于同种物质之间的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1.12L标准状况下O2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1NA,故D正确。

【类题拓展】

1.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如O2(氧气)和O3(臭氧),红磷(P)和白磷(P4),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导致的。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2.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核素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3.同素异形体混合在一起,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如金属石、石墨,虽然它们都是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结构不同,故它们混在一起为混合物。

4.H2、D2、T2、DT混合在一起为纯净物。

5.“四同”概念的区别方法要明确研究对象,如同位素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同素异形体为同种元素的单质,同分异构体指是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分子,同系物主要指结构上相似(同类别),要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的同类别的有机物。

二、氧化物的分类及其关系

点拨:

1.酸性氧化物和酸酐的关系:酸性氧化物都是酸酐,例如SO2是H2SO3的酸酐;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乙酸酐不是酸性氧化物。多种酸可以对应同一酸酐。例如:磷酸和偏磷酸的酸酐都是P2O5,硅酸和原硅酸的酸酐都是SiO2.

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分别与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对应关系: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例如:Mn2O7等;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对于NO2,和碱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盐和水,仅是非金属氧化物,2NO2+ 2NaOH= NaNO2+ NaNO3+ H2O。

(2)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Mn2O7、Al2O3.

3.氧化物还可分为: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例如:K2O、K2O2、KO2、KO3

4.酸性氧化物一定不和酸反应是错误的,例如:SiO2+4HF=SiF4↑+2H2O

【典题训练2】(2010•上海卷•5T)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一定是109o28′

【命题意图】考查氧化物的分类,晶体结构,及分子中的共价键的问题

【思路点拨】在化学学习中,有些化学概念极易混淆,比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就不完全相同: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含氧化合物只要组成中有氧元素即可,像醋酸酐是含氧化合物就不是氧化物。

【规范解答】答案:C此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晶体的构造和分子的构型等知识点。酸酐中大多数是氧化物,但是醋酸酐(C4H6O3)就不是氧化物,A错;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其晶体中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存在化学键,B错;正四面体分子中,白磷分子的键角是60o,D错。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山东•13T)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 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来源:学科网]

【命题意图】考查氧化物的特殊性质,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及物质检验的相关性质。

【规范解答】答案:A。酸性氧化物能够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确,因为,与反应生成,与反应除生成外,还生成,故B错;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故C错;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故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2.(2010•江苏•2T)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H2O的电子式为

B.4℃时,纯水的pH=7

C.中,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D.273K、101kPa,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气态)>(液态)>(固态)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水的化学基本用语。

【思路点拨】要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分子结构,电子式及化学用语等。[来源:学+科+网Z+X+X+K]

【规范解答】答案:C。A项,水是共价化合物,其分子的电子式为;B项,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C项,一个分子中,其质量数为20,质子数为10,D项,在温度压强一定时,它只能呈一种状态。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3.(2009•广东高考)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命题意图】考查物质的分类。

【规范解答】选B。根据胶体的性质①正确;钢材是铁和碳的合金,②正确;“钡餐”是硫酸钡,硫酸钡是强电解质,尽管硫酸钡是难溶物但溶于水的部分确实完全电离,③错;硅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主族,是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④正确;氯气是由非极性键组成的单质,⑤错;橡胶是高分子化合物,⑥正确。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利于“节能减排”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D.向海水中加入铝盐、铁盐等净水剂可使海水淡化

2.(2011•长葛模拟)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但类比是相对的,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下列各种类比推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已知Fe与S能直接化合生成F eS,推测Cu与S可直接化合生成CuS

②已知CaC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2,推测CaS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2

③已知CO2分子是直线型结构,推测CS2分子也是直线型结构④已知Fe与CuSO4溶液反应,推测Fe与AgNO3溶液也能反应

⑤已知NaOH是强电解质,其饱和溶液导电能力很强,Ca(OH)2也是强电解质,推测其饱和溶液导电能力也很强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 D.③④⑤

3.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化学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纳米泡沫”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单质碳,它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神舟”七号宇航员所穿出舱航天服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纤维复合而成,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蛋白质、油脂、塑料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为原料,为产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备课资源】

1.(2009•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NH4Cl的电子式:

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

D.对氯甲苯的结构简式:

【规范解答】选C。A项是硫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B项中Cl-应写成,D项表示的是邻氯甲苯,所以A、B、D三项错误;由于O的质子数为8,所以有10个中子的氧

原子应表示为,故C项正确。

2.(2009•福建高考)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A.硅 B.硫 C.铜 D.铁

【解析】选B。因硅、铜、铁的氧化物都不与H2O反应生成对应的酸、碱,故A、C、D不符合题中的转化关系。

3.(2009•全国卷Ⅱ)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选D。A项胶体仍是电中性的,只是胶粒带电;B项分散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C项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故A、B、C错误。

4.(2009•广东理基)下列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Na+的结构示意图为

B.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

C.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 CH2

D.高氯酸(H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解析】选C。聚乙烯为聚合物,结构简式为,故C项错。

5.(2008•天津高考)二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

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橡胶磷化铟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天然存在的物质无需由化学合成得到。

(2)经过物理变化可以得到的物质无需化学合成。

【自主解答】选C。A中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棉花中;B中食盐大量存在于海水中,不必合成;D中石英也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水晶;C中物质全部由合成得到。

【规律方法】(1)易忽视的化学变化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转化(如O3转化为O2),电解质溶液导电,NO2气体受热或遇冷时颜色变化等。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的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的氯化钠的电离等。

(3)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和颜色变化,但有发光、放热或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在常压下将氧气冷却到-184℃时,O2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等。

(4)原子的裂变、聚变中虽有新物质形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变化研究的范畴。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

6.(2008•广东高考)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①中粗盐和酸雨均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②中沼气属于可再生能源,水煤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③冰、干冰的化学成分分别为H2O、CO2,它们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④不锈钢是在普通钢的基础上,加入铬、镍等多种元素炼成的钢材,目前流通的硬币,面值不同,材质不同,但都是合金;⑤中盐酸和食醋均为混合物而非化合物;⑥中纯碱即碳酸钠是一种盐,而不是碱;⑦豆浆属于液溶胶,雾属于气溶胶,两者都是胶体。

教学反思:

2011版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化学常用计量(新课标)

【考纲点击】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核心要点突破】

一、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的考查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问题,实质上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间的换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准确掌握有关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状态问题,如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戊烷为液态。标准状况下的气体适用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相同状况下的气体适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2.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18O2等。

3.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O3、白磷、稀有气体等。

4.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如SiO2、P4、CO2等。

5.物质中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发生水解,如Na2CO3中的、AlCl3中的Al3+。

6.常见可逆反应,如2NO2 N2O4,弱电解质不完全电离等。

7.应用22.4 L/mol时,物质是否为气体,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8.某些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如:

特别提醒:

(1)1 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不因温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时,首先要判断物质在所给温度和压强下是否为气体,若物质为非气态则不能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3)阿伏加德罗定律既适用于气体纯净物,也适用于混合气体.若为混合气体,则组成成分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如2NO+O2===2NO2不适用.

【典题训练1】

(2010•福建理综•T7•6分)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18中含有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L空气含有个单质分子

C.1 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

D.含个的溶解于1L水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命题立意】本题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计算能力为出发点,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和判断的掌握情况,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此题型的考查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如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之间的换算成为高考的热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1)熟练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其它量的换算公式;(2)对常见物质的性质熟练掌握。[来源:学科网ZXXK]

【规范解答】选A。

选项A:18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它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即为1NA,A正确;选项B:空气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不只是单质,B错误;选项C: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1 mol氯气只转移1NA电子,所以C项错误;选项D: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可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 mol,但溶液体积不是1L,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D错误。

【类题拓展】解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以N=m/M•NA为中心的有关基本粒子计算是,应注意看清所求粒子的种类。

2.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解答此题应注意:

(1)若题目给出物质的体积,一要看是否是标准状况,若不是标准状况,则1mol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2.4L;二要看是不是气体,如不是气体,则无法求算其物质的量及其分子数。

(2)若题目给出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则粒子数目与外界条件无关。

(3)若气体为稀有气体,须注意它是单原子分子。

3.与物质结构基本知识联系,考查物质所含的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等。解答此类题目应弄清物质的构成,正确运用粒子之间的求算关系。

4.与氧化还原知识结合,着重考查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转移数目。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电子守恒规律。

二、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

点拨: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一个中心”: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在应用Vm=22.4 L•mol-1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1)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3)“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4.“七个无关”: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的多少均与温度、压强的高低无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该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但溶质粒子数的多少与溶液体积有关)。

5.有关同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规律

(1)溶质相同的两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2)溶质相同的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时:

①对于密度小于1 g/cm3的溶液,如氨水、乙醇的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时质量分数小于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②对于密度大于1 g/cm3的溶液,如硫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时质量分数大于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三、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原理:cB= nB/V=m/MV(M-溶质的摩尔质量,配制某种溶液时是定值)

误差分析:

1.称量或量取时所引起的误差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导致称量物质的实际值是大于称量值;

②称量时游码忘记归零;

③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了刻度线的右端;

④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使所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大,等等。

(2)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直接称热的物质,含有水份,称的重,实际质量却小;

②砝码有残缺;

③在敞口容器中称量易吸收空气中其他成分或易于挥发的物质时的动作过慢而变质;

④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仰视读数,使所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小,等等。

2.用于溶解稀释溶液的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致使溶液的浓度偏低。

3.转移或搅拌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致使溶液浓度偏低。

4.容量瓶内溶液的温度高于20℃,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5.在给容量瓶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增大,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俯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减小,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