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利乎?弊乎?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漫漫长路 2024-09-07 15:53:55 0 0 自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我国又先后增加了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安徽、江西和山东等12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的命题工作。至2005年高考,全国共有14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看上去,高考自主命题似乎将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横扫"全国。 诚然,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扩大高校和地方办学自主权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也是扩大自主权的一种积极尝试。但是,高考分省自主命题自试点之初就一直伴随着质疑的声音。人们在肯定自主命题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发出了种种疑问,高考分省命题是否已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真正走上了金光大道? 利好频频:自主命题走上金光大道? 2005年高考已经结束,14个省市的自主命题效果如何呢?从中央到地方多个教育研究管理部门的调查认为,尽管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分省命题从整体上呈现出遵循大纲、科学准确、平稳过渡、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等特点,分省自主命题在理论上的优势正逐渐得到实践的验证。 高考分省命题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实行省市自主命题,目的是逐渐让地方有权制定符合各自情况的教学与考试大纲,进而通过调整考试内容,使高考对本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更好的指挥棒作用,并有力带动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但是,各省市自主命题要切实起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预设条件,即各省市除了要在主观上愿意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外,还要对如何深化本省市基础教育改革有深刻认识,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符合地方实际的改革措施。 高考分省命题其实是教育管理的放权之举。实行高考分省命题,意味着各省对教育统筹管理权限加大,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管理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均衡中央和地方的权限,使政府在发展教育这一公共事务中发挥更为充分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是一致。高考分省命题还有利于体现地方特色,便于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情况千差万别,统一命题的高考很难体现地方特色。而实行分省命题,各省可以顾及本地的乡土风情并直接反映到高考试题中。 弊端重重:高考改革挥之不去的阴霾?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高考分省命题在宏观层面确实具有值得继续推行的理论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着众多的在短期内无法克服的束缚和限制,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根据南昌市一份针对20名中学校长、26名中学教师和704余名中学生、286名家长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对分省命题,校长、教师分别有七成和四成多人员持明确反对态度;704名中学生中,有220人担心保密措施不到位,392人担心难易程度把握不准,404人担心不利于全国横向比较影响扩招指标的追加;绝大多数家长也希望至少到2006年以后江西才实行自主命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高考分省命题的反对和忧虑,正是由于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存在众多负面影响。 高考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创建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虽经历了社会各界不时的诘问,但仍因其公平、高效、权威等优势和特点,得以沿用至今。高考之所以具有公平、高效、权威的特点,全国统一命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然而,如今在大规模削弱高考统一性的同时,高校仍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这与国际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发展的趋势(统一考试与学校自主考试相结合)是不尽一致的。 高考安全保密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更有可能出现问题。江西师大教育学院院长胡青认为,过去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安全保密工作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其他相关的安全部门负责,二十余年来全国高考并未出现重大恶性泄密事件,这也是高考有较高权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行分省命题,意味着每个省都要花很大气力来做安全保密工作。与原来相比较,这样做有可能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 命题质量与水平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教育、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全国统一命题,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和组织命题队伍,无论是学科专业教师还是考试理论专家的选择都有很大的余地,这对确保高考试题与试卷具有较高的质量与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分省自主命题,意味着每个省都要组织起自己的命题队伍,命题的质量与水平难免参差不齐。有专家甚至担心,命题质量和水平的差异甚至会掩盖和模糊高考录取的"地区差异"。 分省命题在使考试成本明显加大,各省市之间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可比性受影响。据了解,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高考试题的总成本每年大致是150万元左右。而今年参加自主命题的省市,其直接开支都在150万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00万元。江西省高招办告诉记者,今年为自主命题就投入了约400万元。与此同时,分省命题之下,各省市之间考生所用考卷不一样,从而使各省市之间很难从考试成绩这个角度来比较和评价相互间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此外,2004年以来,教育部主要领导在某些场合对一些媒体表示教育部将采取强力措施保障高考分省命题的推行,甚至提出了"要在2007年实现全国高考分省命题"。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预示高考分省命题有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可能。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2005年参加分省命题14个省市,除上海、北京、天津外,真正主动要求分省命题的省市并不多,大多数省市是教育部的授权加上一定的说服工作才得以接受自主命题。把命题本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如此,分省命题能否起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令人置疑。 高考改革:试问路在何方? 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利弊并存,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简单地划定是利大还是弊大,更不能因为其弊端就止步不前甚至否认改革。江西省教研室主任谭虎认为,高考命题改革的利弊剖析应当在以下前提下进行:坚持我国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同时兼顾世界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历史潮流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经过20多年的坚持和改革,在科目设置,录取办法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较大的完善和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革仍在进行之中,而且今天的改革更具理性,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行,有利于高校选拔创新人才,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又有清晰的改革方向--高考科目的改革,高考内容的改革,考试形式的改革以及录取方式的改革。 作为我国惟一一所专门研究考试制度的科研机构,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课题"高考改革与多元入学体制研究"。该中心主任刘海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高考命题要走向"多元化": 考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高考可以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自主命题,而该中心一位核心成员表示,甚至可以尝试招考分离。 命题内容的多样化。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考试的科目,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 考试层次的多样化。由过去的一次考试变为大学本科统考和专科(包括主职高专)统考两次考试,其中本科实行全国统考,专科高考下放到省里进行,本科高考着重测试学术发展性能力,专科高考侧重测试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试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不是简单地增加考试次数,变成一年两次或多次高考,而是指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各高校再进行一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等。 同中国一样,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都注重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致力于探索行之有效的考试形式、评价标准、录取方式等。专家认为,研究国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现状和改革趋势,对于更好地完善我国高考制度将有所帮助。综合看来,国际上主要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现状及沿革从根本上体现出统一考试与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相结合的趋势,同时还具有如下特征: 不同程度地注重考试的统一性,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法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两个层面上体现了统一考试的性质,一是中学会考的统一性(教育部指定科目并公布大纲,分学区命题和组织考试),二是为高水平的大学招生而举行的全国统一的政府考试。 不断丰富考试形式,同时注意维护和扩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如加拿大和巴西的大学都是自己负责招收学生。 重视学生平时成绩在大学入学资格认定中的作用。如80%以上的美国四年制大学在招生时还要参考高中表现,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成绩、班级排名、上课讨论表现以及参加的社会工作情况等。(完)(记者 张敏 亢德喜)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