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动静关系图题库,高考诗歌动静关系图题库及答案

古诗中的动静区别?

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可结合具体诗歌略做分析。


一、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描绘,又有对静态的刻画,这两者结合,往往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对比辉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三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


二、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里显出静态。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使人联想到春山的空旷,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鸟鸣的悦耳,从而体会大自然的静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查的唐诗《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过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前两句直接写景,为下文铺垫,后两句更进一层,“花自落”“鸟空啼”表面上刻画了“花落”“鸟啼”的热闹景象。但是“自”和“空”却透出了无人欣赏之意,从而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荒芜,以动衬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 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统一考试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高考诗歌动静关系图题库,高考诗歌动静关系图题库及答案


考题要求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此题实际考查炼字。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动静结合的冬天诗句?

1、《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沁园春·雪》  

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0、《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动静统一的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