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题库-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题库及答案 2024-12-25 19:36:55 0 0 词语运用的角度怎么回答? 词语运用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1. 词义角度:词语的运用可以涉及到其具体的含义和语义。例如,可以讨论一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探讨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效果。 2. 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可以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方式,以达到情感或说服力的目的。可以讨论一个词语在修辞上的运用是否恰当、生动、有力等。 3. 语法角度:词语的运用还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探讨一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词类、词序,以及它们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和语法作用。 4. 语用角度:词语的运用还可以考虑到其在交际和语用方面的作用。可以讨论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如表达意图、引发话题等。 5. 文化角度:词语的运用还可以涉及到文化的因素。可以讨论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的差异,以及它们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和习惯。 综上所述,词语运用的角度可以从词义、修辞、语法、语用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回答。 什么是动词? 动词是指表示行为、状态、变化等意义的词语,是语言中最主要的五大类词之一。它是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可以用来描述人、动物、物体的行为、状态、变化。比如:“小明跑步”中的“跑步”就是一个动词,它表示了小明正在进行的行为。 动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语态和情态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我吃饭”和“我将要吃饭”就表示了不同的时间和状态。在英语中,动词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英语表述时主要靠动词来构成时态和语态,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深入学习动词的用法和规则,对于掌握英语语法和日常交流大有裨益。 一箭双雕的歇后语是什么? 不是的,尤其是语用学视角下一些「双关」的情境中,说话人带有某种倾向故意带有歧义——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