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题库)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题库及答案 2025-01-03 01:30:20 0 0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0篇(最少20篇)? 像大众一样,每天6点起来听mp3。以及早晨的集体晨读。坚持两个月,便可衮瓜。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理解每一句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总之,6分挣的相当不容易 高考语文第多少题是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是17题 新高考的古诗文欣赏多数出自哪里? 新高考的古诗文欣赏多数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期和流派,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这些古诗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跪求初三语文诗词赏析选择题易错集合? 以下是一些初三语文诗词赏析选择题的易错点示例,供你参考: 1. 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有误。例如,某首诗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但选项中可能会出现诸如“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类的错误表述。 2. 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不准确。一些词语可能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正确理解。比如“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可能会被误解为“长长的河流”,而实际上指的是“黄河”。 3. 忽略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创作往往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相关,不了解这些背景可能导致对诗歌的理解偏差。 4. 对诗歌的体裁判断错误。例如,将律诗误判为绝句,或者分不清古体诗和近体诗等。 5. 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判断失误。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需要准确识别和理解其作用。 6. 不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某些意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月亮”常代表思乡,“梅花”象征高洁等,若对这些意象不熟悉,可能会误解诗歌的含义。 7. 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诗人的情感可能比较复杂,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正确判断。 8. 忽视诗歌的细节描写。一些细节往往能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或情感。 以下是一道具体的诗词赏析选择题示例: 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首联交代了诗人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表现了其行程的遥远。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C. 颈联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和“圆”字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孤烟和落日的形态。 D. 尾联写诗人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不满之情。 这道题的易错点在于 D 选项。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并不是表达对都护的不满,而是说明前线战事紧张,都护还在燕然前线。诗人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参考一些初三语文的复习资料、试卷或者向老师请教,以便更全面地掌握诗词赏析的知识点和易错点。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也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收藏(0)